咨询热线 

400-123-4567

环球360 > 环球360动态

东风李尔武汉工厂今年前8月营收两位数增长新产品1个月内就能实现量产
日期:2023年10月09日    来源:网络

  汽车正在成为如今的移动“第三空间”,汽车座舱空间中,座椅是最大的零部件。一辆汽车的全部座椅,价值占整辆汽车的5%~10%。

  近日,长江日报记者走进国内最先进的汽车座椅生产车间之一——位于武汉经开区的东风李尔武汉工厂车间。一具具座椅金属骨架沿着流水线移动,机器人挥舞手臂,将螺栓逐个拧紧,工人依次装上泡沫垫、“穿”上护套、装配一系列塑料配件和安全件,熨烫整齐……经过约40个工位,“骨架”渐渐有了“肌肉”“皮肤”,成为成品。平均每1分钟,就有一套座椅下线,被广泛应用于东风本田、岚图、路特斯等品牌汽车上。

  东风李尔在全国布局的16个制造基地中,武汉工厂是客户最多、项目数量最多、年产量最大的一家。

  受益于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和高端汽车市场的增量,今年1~8月份,该厂保持了营收两位数增长。

  东风李尔武汉工厂车间,工人正在安装路特斯新能源车的座椅。 长江日报记者周超 摄

  在东风李尔汽车座椅研发院,记者看到一款零压力悬覆座椅。去年7月,华为发布全新车型AITO问界M7,这是行业内首个搭载零压力座椅的车型,由东风李尔自主研发。

  “大腿与躯干呈113°夹角,乘客的心脏和腿部最高点在同一水平面上,能最大程度减少心脏供血压力。”汽车座椅研发院院长陈秀敏介绍,零压力这个姿态能让人的脊柱、骨盆等压力均匀释放,获得较低的血压流动,从而获得漂浮感。同时,乘客的压力均匀分布在整个座椅表面,能获得更好的承托感,无论是在行驶中还是停车时,都可以拥有更好的乘坐体验。座椅稳定交付后,很快在业界引起风潮,成为不少汽车主流品牌提升新车型科技感的新配置之一。

  东风李尔武汉工厂车间,工人正在检验即将出厂的零压力悬覆座椅。长江日报记者周超 摄

  “早在5年前,这一项目就进入了预研。”陈秀敏谈到,东风李尔是国内为数不多拥有研发院的座椅企业,密切关注汽车智能化、网联化的全球趋势。此前企业预判,智能汽车时代,座舱会成为消费者车内体验最重要的一部分,而乘坐舒适性又是首要考虑的因素之一。

  他介绍,其实,零压力座椅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。大概十年前就有企业提出,但大多数都停留在理念阶段,并没有实际产品推出。他说:“新材料、新技术、新工艺、设计制造都没有‘作业’可抄。”

  陈秀敏回忆,从零开始,东风李尔自主研发驱动控制模块、座椅骨架、零重力填充层等。音乐头枕、律动座椅……为了让量产产线人研发团队夜以继日,“就像在前线打仗一样,枕戈待旦、和衣而眠”。

  “我们把研发投入作为最大、最重要的一笔投资。”陈秀敏说,通过长期、持续的投入,在东风李尔,创新正在得到回报。在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赛道,多款智能化高端座椅不断获取订单,数量已占到企业订单的五成。

  目前,研发院拥有500多名员工,人数近5年来已翻番,获得100多项专利,研发实力在国内位居第一梯队。

  而就在今年,研发院与武汉大学、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合作,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电子电器智能化研发中心,为的是实现从技术到产品到智控软件的全面自主可控。

  通过工业机器人、AGV等智能生产设备的应用,东风李尔武汉工厂实现了生产运营数据自动采集,生产效率也大幅提升。 长江日报记者周超 摄

  “年初,工厂创造了新订单的业界爬产记录。目前,生产线满负荷运转,单月产能连续5个月保持高位。”武汉工厂总经理张旭刚介绍,一部汽车座椅平均需要零部件1300个左右,非常考验供应链及柔性制造能力,为交付全新订单,许多工厂会准备2个月甚至半年,但武汉工厂直接从0爬产至月均2万套座椅产量,1个月实现“硬启动”。

  在工厂整烫区,记者看到,机械臂正在熨烫“穿”好“衣服”的座椅,利索烫完后,机器人准确定位向上拉起座椅头枕杆,以检测杆架流畅度,还有机器人拉出安全带插入锁扣,一套动作行云流水。这只是工厂智能制造的一角。东风李尔运营管理总监马敏介绍,通过工业机器人、AGV等智能生产设备的投入应用,结合自主开发的信息系统,武汉工厂实现了生产运营数据自动采集,生产效率也大幅提升,“在已实现提质增效25%的基础上,企业仍在自我加压,提升爬坡实力”。

  东风李尔武汉工厂整烫区,机械臂正在熨烫“穿”好“衣服”的座椅,利索烫完后,机器人准确定位。长江日报记者周超 摄

  从信息系统基础建设入手,到智能化设备的尝试使用,再到工业智能化的拓展应用,马敏告诉记者,如今,东风李尔正在以武汉工厂为样本,逐步推进15家(分)子公司智能工厂的改造。